7月14日,刚果(布)卫生部发布公告称,6月30日,刚南部尼阿里省首府多利吉市发现首例志贺氏菌感染者,截至7月13日该省共报告1200例,其中死亡5例,死亡率0.42%。此外,刚首都布拉柴维尔报告1例确诊病例,黑角省报告6例确诊病例(死亡1例),布恩扎省报告2例疑似病例。卫生部将采取必要措施应对此次“紧急卫生事件”。
志贺氏菌,你不可不知的细菌
日本细菌学家志贺洁于1989年首次报道从“赤痢”病人大便中分离到病原菌,1900年美国学者S. Flexner和德国学者W. Kruse各自独立报道分离到类似的细菌,在随后的40年中又有2种痢疾病原菌相继被发现,最终分别以发现者名字命名为痢疾志贺氏菌(A群)、福氏志贺氏菌(B群)、鲍氏志贺氏菌(C群)和宋内志贺氏菌(D群)4个群。
志贺氏菌为革兰阴性短杆菌,产生的内毒素(Endotoxin,ET)是一种脂多糖和脂蛋白复合物,为志贺氏菌致病的重要因素。A 群志贺氏菌Ⅰ型能产生一种毒性极强的细菌外毒素,称为志贺毒素(Shiga toxin,Stx),与感染者中毒性腹泻、出血性肠炎、溶血性尿毒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,其编码基因Set1位于染色体上,其毒性作用可表现为神经毒性、细胞毒性和肠毒性。
感染志贺氏菌可引起细菌性痢疾,细菌性痢疾(Bacillary dysentery)简称菌痢,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之一。在志贺氏菌被发现的100多年后的今天,细菌性痢疾仍是全球所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,临床就诊的腹泻病人中菌痢约占5%~15%。我国上世纪50~80年代发病率在46.37/10万~1018.93/10万间,近几年痢疾发病率在法定传染病中逐年下降,但在卫生状况不良的地区,发病率仍居高不下,常出现水和食物污染引起的暴发、流行。志贺氏菌耐药日益严重,流行菌型不断变迁,细菌性痢疾高发病率所造成的疾病负担不容忽视。
志贺氏菌的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
志贺氏菌具有一定的抗酸性,能通过胃酸屏障进入肠道,侵袭结肠粘膜上皮细胞,在细胞内定居增殖,产生肠毒素和志贺毒素,引起炎症反应和全身中毒血症。志贺氏菌传染性强,有研究表明感染菌量最小仅为10个CFU(菌落形成单位)。
志贺氏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生活接触、水、食物和生物媒介(苍蝇)等途径传播,其中生活接触、水和食物传播途径可造成暴发或流行,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常见原因。志贺氏菌的主要传染源是患者和细菌携带者,苍蝇和蟑螂也能通过机械携带传播痢疾。
人群对细菌性痢疾普遍易感,5岁以下儿童及青壮年发病率最高。细菌性痢疾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,高峰为夏秋季,其临床表现与感染菌株的型别和数量、感染者的年龄和免疫状况有关。细菌性痢疾潜伏期一般1~3天,最长可达7天。典型的病人一般在感染后24~48小时内发病,出现腹痛、腹泻,伴有不适、发热、乏力、厌食、粘液或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症状,儿童甚至可出现中毒性脑病。
志贺氏菌的实验室检测方法
随着生物实验技术的发展,志贺氏菌的检测和鉴定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,可分为三大类:常规生化鉴定方法、免疫学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。
1. 常规生化鉴定方法
常规生化检测须经过增殖培养、分离纯化、生化试验、血清学实验等,检验步骤繁琐、耗时长、准确性低,且一次检测完成样品项数较少。但这种方法具有直观、准确、稳定性好且假阳性率低等特点,因此一直被沿用至今。
2. 免疫学方法
免疫学的发展为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方法,同时大大提高了致病菌检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。目前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技术为酶联免疫技术 (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,ELISA) 和 SPA协同凝集法技术
3. 分子生物学方法
志贺氏菌的传统检测方法耗时长,操作繁琐,已不能满足食品安全控制的需要。检测志贺氏菌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:聚合酶链反应、脉冲场凝胶电泳、基因芯片和二代测序等。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尤其是实时荧光定量 PCR (real-time quantitative PCR) 技术的发展给志贺氏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。
Real-time PCR检测志贺氏菌具有快速、稳定、特异性强和灵敏度高等优势,可同时用于定性检测志贺氏菌及志贺氏菌的毒力基因检测。
如何预防志贺氏菌感染
预防和控制志贺氏菌感染的关键是改进和加强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。培养饭前便后洗手、不喝生水等良好的卫生习惯,把住“病从口入”关,其中较有效的预防措施被称为“三管一灭”:
1.加强粪便和生活垃圾的管理。
2.管好食品卫生:严格执行《食品卫生法》,做好食品卫生管理,饮食从业人员要进行体检,凡是痢疾患者或携带者均不能从事饮食行业。
3.管好水源:确保水源不受粪便污染,做好饮水消毒。
4.减少蚊蝇滋生,消灭苍蝇。
伯杰医疗
您身边的病原体诊断专家
参考文献
1. 《痢疾防治手册第一版》;
2. 林晓丽,赖卫华,张莉莉. 志贺氏菌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[J]. 食品科学,2009,30(15):271-275.
文字丨伯杰(青岛)市场部
编辑丨品牌宣传部
审核丨品牌宣传部
图片丨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刚果共和国大使馆官网、
伯杰医疗